456回忆录16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二十八、景熙承平:内固根基与外拓新局

    景熙三年,南夏国势如日中天。新帝慕容瑾承永曜之余烈,内修政理,外拓邦交,将“景熙新政”稳步推进。然而,盛世之下,潜流暗涌。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与繁荣,亦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。慕容瑾深知,守成之君更需开拓之志与明察之智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一、经济过热与产业转型之困

    随着海贸规模空前扩大,东南沿海地区积累了巨额财富,但也出现了“脱实向虚”的苗头。大量资本涌入航运、票据投机与奢侈品贸易,而关乎国本的农业、基础手工业以及初生的科技工业,却因利润相对微薄而面临资本流失、后继乏力的风险。苏州、杭州等地丝织工坊虽大,但其核心技术改进缓慢,开始面临海外(如新兴的东南亚织造业)的竞争压力。

    一日,户部呈上奏报,指出:“东南诸省,银钱充沛,然多用于市舶投机、地产购置,乃至‘以钱生钱’之空转。泉、广等地,一船之利可达万金,而一改进之新式织机,却乏人问津。长此以往,恐根基动摇。”

    景熙帝览奏,召见新任户部尚书(原苏廉已致仕)及南夏科学院院正,询以对策。院正直言:“陛下,此乃‘产业失衡’之兆。海贸虽利厚,终是无根之木,若无坚实之农工与科技为本,繁华必不能久。昔年永曜先帝设立科学院,意在夯实根基。今当以政策引导资本,回流实业。”

    景熙帝深然之,遂颁布《劝工促产令》:

    其一,设立“产业引导基金”,由户部与票号总司共同出资,对投资于农业技术改良、新型工坊、军工制造、航海仪器研发等领域的民间资本,给予低息贷款乃至部分贴息。

    其二,对专注于基础生产与技术革新的工坊,给予阶段性税收减免,其产品若达“优等”标准,可由市舶司优先采购或推荐外销。

    其三,严控市舶交易中的过度投机行为,对短期倒卖船引、囤积居奇者课以重税。

    此令一出,虽初期引起部分海贸巨商不满,但长远来看,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源流向,为南夏的产业升级与科技转化奠定了基础。一批专注于机械、冶金、化工的“新工坊”开始涌现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二、全球化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

    海贸往来,人员流动频繁,外来文化与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南夏。广州、泉州等口岸城市,异域宗教寺庙林立,番商携家带口定居者众,其生活方式、价值观念与南夏传统难免龃龉。同时,南夏的儒学、律法、科举制度亦随着商船与使节传播至海外,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甚至引发了当地精英阶层的效仿与讨论。

    景熙三年秋,礼部上报:有番商聚居区,因风俗迥异,与本地居民屡生摩擦;亦有海外僧侣传播教义,其内容与南夏主流价值观有所抵触,引发士人议论。更有甚者,南夏输出之书籍、思想,在部分海外邦国被统治者视为“动摇国本”之物,加以限制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