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以守为攻-《盗世圣手》
第(2/3)页
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很夸张地涕泪横流,匍匐在地哭诉道:“圣上啊,有功则赏,有过则罚,方显天威浩荡!如若一味施以恩宠、骄纵,则会失去臣下对圣上的敬畏之心,甚至失去天下人心啊!圣上不可不查。”
李弘基眯起双眼,嘴角带着一丝冷笑,望着这些好似受了天大冤屈,一心匡正国家律法的大臣们,内心深处重重叹了一口气。
他尽可能地放缓语气,淡淡道:“诸位爱卿请起,诸位心中有天下黎民之疾苦,竭力维护我大齐之法度,朕心甚慰。寡人自当赏罚分明,但寡人心中有两个疑问,请诸位爱卿帮朕一一解答。”
李弘基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来,扫视了一眼脚下这帮或跪或站的满朝文武大臣,顿了一顿,接着说道:“其一,当年严老将军率领将士与太平军浴血奋战,喋血沙场之际,诸位身在何处?都在做些什么?其二,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,诸公可有适合接替主帅之职的人选推荐给朕?”。
肥头大耳的兵部尚书抬起头来,用袍袖擦了一把额头的细汗,跪爬两步上前说道:“陛下,诸位大臣早已经过反复商议,向陛下保举一人,此人为将门之后,年富力强,熟读兵书,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为国建功而已!若圣上重用此人,则大楚贼寇灰飞烟灭,天下太平,指日可待!”。
那群跪倒在地的大臣们连忙随声附和。
李弘基强压着胸中的怒气,退回到龙椅前,缓缓坐了下去。
他低头沉吟了片刻,皱着双眉抬首道:“尔等举荐何人?说来听听。”
那位肥头大耳的兵部尚书喜出望外,连忙又向前跪爬了半步,抬头说道:“圣上英明!我等举荐之人乃开国功臣俞将军之后人,俞乘风左都尉。”
那位刚才还在痛哭流涕,须发皆白的老臣也抬起头来,匍匐上前补充道:“圣上明鉴,我大齐当初开国立朝,严家和俞家功不可没。因此,先帝才会赏赐他们世袭之爵位。那严家飞扬跋扈,历朝历代都把持着朝中军政大权,而俞家则低调隐忍,从不谋权夺利,如此门风才能出真正的护国栋梁!”。
李弘基微微一笑,摆摆手道:“那俞乘风现在何处?传旨让他速来见朕。如若真如众位爱卿所言,此人智勇双全,可堪重用,那朕便依了尔等谏言,撤换我军主帅,限期剿灭红巾乱匪。”
回到后宫的李弘基面色沉郁,感觉自己身心疲惫。郑德才连忙小跑着行至近前,小心翼翼地帮他脱下龙袍,又命小太监速速上茶。
李弘基透过薄薄的窗棂纸,漫无目的地向外张望了一眼。转回头来,望着低眉顺眼,垂首弯腰站立一旁的郑德才,轻轻叹了口气,伸手端起了案几上的茶盏。
他一面吹拂着杯盏上氤氲的热气,一面自顾说道:“本想着严老将军不负厚望,一鼓作气剿灭红巾逆匪,从此大齐中兴,国泰民安。谁料想老将军出师不利,飞虹关也落入贼手,怎不让人忧心忡忡!祖宗留下的基业可万万不能断送在我的手中”。
郑德才偷偷瞄了他一眼,欲言又止地低下头去。
这一细微变化被李弘基尽收眼底,他不动声色地说道:“想说什么尽管开口,朕赦你无罪。”
郑德才连忙跪倒在地,向前爬了几步,还是忍不住开口道:“圣上,老奴本不该妄议朝政,只是……只是圣上您也说了,临阵换将兵之大忌,为何还有听从朝臣的蛊惑?何况胜败乃兵家常事,老奴觉得严老将军仍是我大齐的栋梁,倘若削其兵权,只怕是贼寇更为开心,我大军军心不稳,于国无利啊!”。
李弘基微微一笑,轻轻放下手中茶盏言道:“朕岂会不知?怪就怪那严老将军平日为人太过桀骜,全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中,得罪了不少人。朕已然替他挡了几次了,如今他出师不利,正好给人以口实。这些文臣虽多是无用的酒囊饭袋,但我大齐江山还少不了他们辅佐。这么说吧,我大齐好比惊涛骇浪中行进的一艘大船,有一个划桨最卖力的船夫,但船上的其他人却游手好闲,恨之入骨。我是杀了船上的大多数,保护那个船夫呢还是该杀了那个船夫,再抚慰其他众人一起去划桨更安全些?”。
郑德才忽然感到后脊梁骨发凉,连忙趴在地上一动不动,将头深深埋在袄袖里。
第(2/3)页